• 《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

    • 作者: 王彦蓉、余利青、刘咏思 等
    •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發行日期: 2024/08

    作者简介

    王彦蓉,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曾在博士期间公派至加利福尼亚大学社会学系学习。现为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工作系副主任,应用社会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社会学院留学生教育中心主任,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儿童早期照护服务专委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专委会儿童健康管理学组委员,湖北省人口出生与妇幼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社会分层与流动、社区治理、早期儿童发展、社会学统计方法、干预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参与香港研究资助委员会基金2项。在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Chinese Sociological Research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专业论文,已出版社会学方法译著4部,出版学术著作1部。曾荣获国际社会学协会社会分层峰会会议论文研究奖金;美国人口学年会会议论文研究奖金;美国人口学年会最佳会议论文展示奖等奖项。
    内容简介: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家庭教育从传统意义上的“家事”上升为有法可依的“国事”,中国父母正式进入“依法带娃”时代。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本书在介绍家庭教育的发展历史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宏观上分析家庭教育的主要社会影响因素及文化内涵,并在协同教育中对家庭教育进行定位,从中观上讨论家庭教育的动力、关系处理及沟通方式,从微观上对儿童及青少年的家庭教育进行需求分析及具体指导,本书共分为六章,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家庭教育、社会发展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核心关系、家庭教育中的互动、家庭教育中的沟通、家庭教育的阶段性指导等。书中不仅有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理论性指导,而且有实践性内容,旨在为广大的准父母、父母以及教育工作者提供全面、系统的家庭教育理论和实践指导,以期促进家庭教育的科学化和专业化发展。
    编辑推荐:本书讲家庭教育,但又不仅仅讲家长该怎样教育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要先从梳理家庭教育的核心关系开始,与原生家庭和解,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家长自己也要夯实高自尊的稳定内核。
    在讲家庭教育的互动时,本书提出了陪伴式倾听、运动游戏、户外扩展、冥想等丰富有趣的形式,可供家长学习借鉴。
    家庭教育中的沟通是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本书提供了大量的案例,从沟通语言上手把手教读者怎样说话孩子更容易接受,沟通效果更好。
    本书还将未成年人的发展分为零至三岁、三至六岁、六至十二岁和十二至十八岁四个阶段,帮助家长认清孩子出生到成年的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发展需求,给出了家庭教育的重点内容和具体对策。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给予读者可操作性的阶段性指导。
    本书附录部分为“婴幼儿对父母说的心底话”,按不同年龄段划分,包括认识自我、肢体能力、人际关系、心智开启、沟通技能等方面,每页设计了裁切线,方便读者根据孩子年龄将相关页面裁下来随时使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的背景下,本书力图呈现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的多种可能性,并提供实施这些可能性的具体策略建议,书中丰富有趣的案例,可为广大的准父母、父母以及教育工作者提供家庭教育的具体指导与参考。

  • 測試新書推介

    • 作者: 洪昭隆(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博士候選人、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湯國華中學副校長、香港教育局歷史科教師分區學習圈(新界區)聯絡人)
    • 出版社:
      測試出版社
    • 發行日期: 2024/06

    testing////

  • 推介test

    • 作者: who am(i)
    • 出版社:
      my bad
    • 發行日期: 2024/06
    • 關鍵詞:

    展亮技能發展中心

    展亮技能發展中心(簡稱「展亮」)為職業訓練局(VTC)機構成員之一,專為15歲或以上殘疾人士(包括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自閉症、聽障、智障、肢體傷殘、精神病、特殊學習困難、言語障礙、器官殘障、視障)提供與殘疾學生能力相稱的技能訓練,協助他們適應工作環境,保持工作動力,讓其在公開市場上持續就業

    為鼓勵學生走進社區,以及推廣「傷健共融」的精神,展亮技能發展中心(簡稱「展亮」)多年來獲得勞工及福利局的公眾教育基金的贊助,舉辦不同的活動,讓學生發揮他們的創作才華及藝術潛能,藉此提升社會大眾對殘疾人士的了解。

    本年度主題是「共融音樂藝術工作坊」,展亮在2023年11月至2024年1月期間舉辦了一系列的工作坊予港九新界不同的中學,包括空靈鼓、酒精畫、花邊結和毛毛地氈等,藉以創造交流的平台帶動殘疾學生融入社區,逐步拉近與健全人士的距離,實踐「傷健共融」理念。

    是次計劃共有12所中學參與,合共130名中學生和81名展亮學生出席工作坊。透過是次活動,讓中學的學生能全面地接觸殘疾人士,期盼雙方於學習的過程中認識彼此,並在創作的過程中互相了解,互補不足,繼而達致互相尊重、欣賞和勉勵,從而消除隔膜,達致傷、健人士的雙向交流。根據調查結果,97%的中學生認同活動後加深對殘疾人士的了解,而96%的中學生同意活動後提高對殘疾人士的接納程度。由此可見,展亮透過此計劃在推動中學生了解和接納殘疾人士上取得正面的成效。

    另一方面,所有參與是次活動的展亮學生均表示透過與中學生的溝通和互動,能讓他們認識及了解殘疾學生的潛能。在藝術創作中不僅展現每個人的潛能和才華,還營造了一個包容和共融的環境。展亮期望未來能繼續舉辦共融活動,締造更多有利交流的合作平台,使展亮學生能夠獲得更多機會於不同崗位上展現才能,活出精彩人生。

     

  • 推介test2

    • 作者: who am(i)
    • 出版社:
      your home
    • 發行日期: 2024/06

    摘要:

    讓博物館成為童年必到之地,成人必須考慮內裏的軟、硬環境設施配套,是否對兒童友好,本章內容帶出一些建議供參考。

     

    學前兒童是基礎教育是眾所周知的,如何在這教育的基礎,鞏固紮實任何能力及知識範疇,就是學前教育的工作。

    我國文化底蘊及資源豐富令國民自豪,就以國家一級博物館的數量,已達96家。可惜,只有14.6%的博物館適合學前兒童。作為學前教育工作者,認為從社會資源、人才資源、教育資源等,如果懂得善用及盡用,博物館對學前教育的貢獻將是無限的。

    所有博物館的設計,必有其主題意義,是匯聚最專業人士的智慧結晶品。博物館是時光隧道,能超越時空,是知識的寶庫。作為教育者,除了感恩、欣賞,更需要懂得珍惜其在教育領域當中,博物館應作一次「二次建構」工程,為學前教育創造教育陣地。

    我舉行教師培訓時,常常與教師說,最好的教室是能把全世界的東西帶進來。但這是絕對沒可能的,所以我們需要帶孩子走出教室。而且,每一博物館都有其特別的主題,這個價值連城,巨資打造的專業大教室,我們不應該浪費。如果我舉行家長教育課時,說了十多年的那一句都是「所有博物館,都用上了不知多少個億打造出來的。不只是對孩子,對成人來說,都是大家很好的教室。社會需要你們多多善用,興建一座博物館,真的不簡單,除了專業,就是專業。請不要浪費政府的心血」。

    18年前,兒子出生後,在加拿大開始探索博物館。由於加拿大的兒童福利,舉世聞名,他們為孩子創建的一切細節,都令人感動。家庭門票優惠套票,當然是我的囊中物。於兒子探訪博物館的次數,可說是每一至兩周,都最少有一次。當時修讀學前教育,當然會用上幼教老師的目光觀察身邊的一切環境設施。理所當然地這樣視博物館。

    發覺最受孩子歡迎的博物館,是可以讓孩子動手的,如能創設一個可互動的博物館,必定受孩子及家長歡迎。 學前兒童的學習,因為還不擅長語文,因為太多新訊息,根本不懂這些新事物的新詞𢑥。所以,還不能只憑眼睛看得明;還不能只憑耳朵聽得懂;又不能只憑嘴巴問得出;更不能只憑鼻子嗅回來;亦不容動手操作來得知。以至,一些不能配合孩子學習特性設計的博物館顯得冷清,入場人士稀少。現今生活忙碌、為飯碗而奔波、又活在電子世界裏,成人若不是要帶養孩子,根本沒有時間親身遊覽實博物館。造成社會資源浪費。

    又發覺,如果沒有受過教育訓練的保安員,他們常不斷限制孩子與環境互動。但,若有受訓的博物館工作人員帶動,有專業協助下,孩子的反應變得積極多了。

    再發覺,博物館內有餐廳、有休息室、有分組小教室、有多功能室,可供家長按時租用,可令家長們方便消磨一整天。亦能,直接及間接帶來人流,形成了一個友好迎賓的佈局。

    博物館 vs 教室

    ~ 博物館能加設教室,但教室內難設博物館

    ~ 教室內的主題專業度,遠不及博物館

    ~博物館的資源極豐富,教室則欠缺

    ~博物館一整天,沒有時間限制,但教室的時間被課程計限制了

    ~幼兒在博物館的行為,比起在幼兒園的行為自在多了

    ~幼兒在博物館可以與父母親友一起活動,與幼園不一樣

  • 國際中文教育學報 (總第15期)

    • 作者: 施仲謀
    • 出版社: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 發行日期: 2024/06

    內容簡介
    研究華語文教育在全世界範圍內的語言、文化、課程、教材、教學、評價、師資培訓以及相關理論和理論建設的國際學術期刊。

  • 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自主學習四學架構的理論創新與學校應用

    • 作者: 何世敏
    • 出版社:
      智能教育出版社
    • 發行日期: 2024/04

    內容簡介

    自主學習被國際公認為21世紀的核心素養,在海峽兩岸暨中國香港、新加坡以至世界各地的學校現正廣泛推行。香港課程發展議會制定的「學會學習2.0+——香港學校課程」,強調「培養學生終身學習及自主學習的能力」,香港大多數中小學校近年都將自主學習納入學校發展計劃之內。

    本書是香港第一本全面介紹自主學習的著作,結合西方的理論研究與東方的實踐智慧,以嶄新的角度闡釋自主學習的課堂組織及發展策略。編著者總結了多年於海峽兩岸暨香港不同中小學校的前線考察和校本支援的親身經驗,在國際理論、個案研究及課堂實踐的綜合基礎上,建構出一套自主學習四學的理念及推行架構,從2013年首次公開發表至今,在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已有超過100多所學校的教師,曾參與本書編著者主持的相關培訓工作坊。
    本書分為兩個主要部份:第一部份詳述自主學習四學架構的組成要素、運作方式及相關理論,以至最新熱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與自主學習的關係;第二部份匯集編著者在本港支援的多所中小學校應用四學架構推動自主學習的真實個案,有助讀者了解自主學習在不同學校背景和學習階段的多元發展。


    作者簡介

    何世敏博士:曾任中學教師、活動主任、教務主任、副校長、校長,參與不同學校議會及教育機構等公職服務,包括:香港校長中心(創會委員)、香港中學校長會(副主席)、香港學校自評網絡(主席)、黃大仙區中學校長會(主席)、教育局、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以及聯業訓練局等專責委員會。近幾年更多投入香港、澳門及台灣等地大學教學及研究,致力加強本地與外地教育、大學與學校交流聯繫及伙伴協作,結合教育理論、研究及實踐。多年以來,一直協助推動教育工作者專業發展,包括香港及國內校長培訓、香港及澳門學校自評中層領導與教師培訓、國內、香港和台灣自主學習工作坊與中小學校本支援等計劃顧問及導師。專業關注範疇涵蓋學校領導、學校自評、外評及學校改進、自主學習、適性評估、其他學習經歷及學生聲音。

  • 閱讀,探索世界的方式

    • 作者: 曾卓然
    • 出版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 發行日期: 2024/04

    內容簡介

    探索的目的在於了解人與地方的種種經驗與感受,而經驗、感覺是一支支射燈,不斷照清遠去的歷史碎片;如果真的可以的話,成為另一種了解那個時代的方法。

    ──曾卓然

    資訊爆炸的時代,人認識世界的方式有很多種。唯獨閱讀依然是大眾喜愛的一種方式,來探索、理解世界每個角落。

    本書凝聚作者閱讀文學與歷史著作和影視作品的經驗與心得。文章分為「文學與鄉情」、「文藝與視界」和「歷史與世情」三部分,通過閱讀而認識每位作家的匠心構思,了解故事背後的世道人情,理清時代背景的人文脈絡,讓讀者打開閱讀的大門,一覽清澈明亮的心景。
    有著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亦應不忘通過書籍,觀察自己的城市。本書專為香港出版的書籍特設時間線,劃分不同年代介紹精選書籍,每掀一頁,都能感應到書籍功能、設計以至價值的時代變遷;因應作者書介,書末亦整理出「推薦書單」,有興趣的讀者便可到書店選購。

    作者簡介

    曾卓然:文學及歷史評論人,教書、讀書、講書、寫作。嶺大中文系哲學博士。編有《也斯散文藝術》。研究興趣為香港文學、現代散文、東亞歷史與文化。超過十五年於媒體主持眾多學術文教節目,推動文學、歷史與閱讀,節目包括「五夜講場 — 歷史係咁話」、「古今風雲人物」、「香港歷史系列」、「建築意」、「韓國乾坤四維遊」、「一分鐘閱讀」、「藝文在線等」等。
     

  • 給小學生的漫畫心理學:想贏,但也輸得起

    • 作者: 簡簡周
    • 出版社:
      新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發行日期: 2024/01

    內容簡介

    趣味漫畫還原內心世界,療癒遊戲排解心理問題,培養「想贏,但也輸得起」的心態!

    *本書以漫畫呈現小學生常見的10個逆境和挫折,並提供適切的心理輔導及可行的解決方法,更設療癒的遊戲環節。
    *本書以抗疫力為主題,引導孩子認知和排解情緒,從而培養抗逆力,越戰越強。

    別人做什麼都比我厲害,難道是我太愚笨?
    比賽一定有比我厲害的人參加,我還是放棄罷了。
    本想在同學面前威風一次,卻出洋相了,很丟臉!

    小朋友,我們在日常生活不時遇上挫折,你會否因此質疑自己?本書以漫畫呈現小學生常見的10個逆境和挫折,並提供適切的心理輔導及可行的解決方法,更設療癒的遊戲環節,引導你認知和排解情緒,從而培養抗逆力,越戰越強。


    作者簡介

    簡簡周本名周潔。 兒童心理咨詢師、父母遊戲力認證講師。 擅長以遊戲和玩具作為媒介,幫助3~14歲的兒童處理成長中的困擾,發展社會情感能力。 本科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后就讀於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詢與治療專業。

  • 給小學生的漫畫心理學:「管」出更好的自己

    • 作者: 簡簡周
    • 出版社:
      新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發行日期: 2024/01

    內容簡介

    趣味漫畫還原內心世界,療癒遊戲排解心理問題,讓你「管」出更好的自己!

    *本書以漫畫呈現小學生常見的10個成長中的反思,並提供適切的心理輔導及可行的解決方法,更設療癒的遊戲環節。
    *本書以自制力為主題,引導孩子認知和排解情緒,從而培養自制力,戒除壞習慣。

    總是無法專心做好一件事,難道我患有「多動症」嗎?
    我總是做不到媽媽的辰求,她一定對我失望透頂。
    爸媽總幫我安排好所有時間,可我真的很想擁有自己作主的時間啊!

    小朋友,你試過明明想做好一件事,卻控制不住自己嗎?本書以漫畫呈現小學生常見的10個成長中的反思,並提供適切的心理輔導及可行的解決方法,更設療癒的遊戲環節,引導你認知和排解情緒,從而培養自制力,戒除壞習慣。


    作者簡介

    簡簡周本名周潔。 兒童心理咨詢師、父母遊戲力認證講師。 擅長以遊戲和玩具作為媒介,幫助3~14歲的兒童處理成長中的困擾,發展社會情感能力。 本科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后就讀於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詢與治療專業。

  • 教育經典叢書:什麼是教育

    • 作者: 卡爾.雅斯貝爾斯
    • 出版社:
      中華教育
    • 發行日期: 2023/11

    內容簡介

    本書輯錄德國著名哲學家及教育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多部著作中對教育的論述,對教育工作者具劃時代的啟發。本書指出大學教育的常見弊病,針對問題提出教育改革的方向,並重新思考教育的意義及其與語言、文化、科學等範疇的關係,強調哲學思考對教學雙方的重要性,當中的議題至今仍引人深思。


    作者簡介

    卡爾‧雅斯貝爾斯(Karl Theodor Jaspers, 1883—1969),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精神病學家、教育家。有《存在哲學》、《時代的精神狀況》、《尼采》等著作。

  • 教育經典叢書:教育的目的

    • 作者: 懷特海
    • 出版社:
      中華教育
    • 發行日期: 2023/09

    內容簡介

    本書是懷特海有關教育的演講論文集,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觀念。懷特海主張教育應該充滿生氣與活力,反對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應引導他們自我發展;他強調古典文學藝術在學生智力發展和人格培養中的重要性,重視審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義,認為受教育者「如果不能經常目睹偉大崇高,道德教育便無從談起」。這些富有創見而深刻的教育觀念,對現在所提倡的「素質教育」有很大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 1861—1947),英國數學家、哲學家、教育家。他與羅素合著的《數學原理》標誌着人類邏輯思維的空前進步,被稱為永久性的偉大學術著作之一;他創立了龐大的形而上學體系,《過程與實在》《觀念的歷險》等是其哲學代表作;而他深刻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廣泛承認。
     

  • 三十七夜:美國傳奇校長布克·華盛頓的人生箴言

    • 作者: 布克.華盛頓
    • 出版社:
      開明書店
    • 發行日期: 2023/07

    內容簡介

    自主學習被國際公認為21世紀的核心素養,在海峽兩岸暨中國香港、新加坡以至世界各地的學校現正廣泛推行。香港課程發展議會制定的「學會學習2.0+——香港學校課程」,強調「培養學生終身學習及自主學習的能力」,香港大多數中小學校近年都將自主學習納入學校發展計劃之內。

    本書是香港第一本全面介紹自主學習的著作,結合西方的理論研究與東方的實踐智慧,以嶄新的角度闡釋自主學習的課堂組織及發展策略。編著者總結了多年於海峽兩岸暨香港不同中小學校的前線考察和校本支援的親身經驗,在國際理論、個案研究及課堂實踐的綜合基礎上,建構出一套自主學習四學的理念及推行架構,從2013年首次公開發表至今,在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已有超過100多所學校的教師,曾參與本書編著者主持的相關培訓工作坊。
    本書分為兩個主要部份:第一部份詳述自主學習四學架構的組成要素、運作方式及相關理論,以至最新熱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與自主學習的關係;第二部份匯集編著者在本港支援的多所中小學校應用四學架構推動自主學習的真實個案,有助讀者了解自主學習在不同學校背景和學習階段的多元發展。"


    作者簡介

    布克•T•華盛頓(Booker Taliaferro Washington),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演講家和作家之一,1856年4月5日出生於維吉尼亞州富蘭克林縣,1881年到阿拉巴馬州負責領導一所學生很少的破舊學校,四年間發展成為擁有10多幢校舍和300多名學生的塔斯基吉師範工業學院。他畢生致力於教育事業,是第一位肖像被印到美國郵票和硬幣上的非洲裔黑人。

    譯者
    肖王琰(1970- ),江西萬安人。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學士,華中科技大學管理碩士,會計師、經濟師、審計師。陸儼少藝術研究會會員、深圳市青年書法家協會會員、深圳市福田區書法家協會會員。出版譯著專著有《大先生》《託起世界的改革家》《傑出的商人》《陪孩子輕鬆走進復旦》等。在國內外刊物發表論文及譯文數十篇,書畫作品入選入展深圳及全國性展覽。

    饒春平(1970- ),江西寧都人。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博士,洛陽外國語學院英美文學碩士,高級教師。現任深圳市南山區文理實驗學校(集團)科創學校校長。海內外出版著作及譯著有《大先生》《逝去的大師》《託起世界的改革家》《傑出的商人》《Distributed》。

  • 中國語文教學策略與實踐新探

    • 出版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 發行日期: 2023/05

    內容簡介

    語文源於生活,語文教育也必須連於生活,引導學生透過多元化學習經歷及生活化真實應用,建構新知,提升語文能力,培養正面的價值觀。

    社會急速地發展,為語文教育帶來不少挑戰,也帶來不少機遇。電子學習平台的普及,改變了語文學與教的方式,加快了語文教育發展的步伐。三年疫情,網上學習成為教育新常態,讓學生可以不停學。而疫情退潮的「後疫情時代」,網上教學逐漸發展成混合式學習,這是語文教育另一個新常態。

    《中國語文教學策略與實踐新探》一書收錄的21篇論文,闡述不同地區的中國語文教育發展、教學策略與實踐研究的成果,展示語文教育如何適應不同時代的多元發展。
     

  • 文言經典與文化教學實踐新探

    • 作者: 陳曙光、何志恒、施仲謀
    • 出版社: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 發行日期: 2023/05

    内容簡介

    文言經典語言簡煉,而且盛載古人的智慧和對世界的觀照,是中華民族的瑰寶。隨着中國崛起和中華文明復興,不少地區的中文課程都加強文言文元素。學習文言文經典能提升語文水平,令學生深入認識中國人的思想和文化,亦有助培養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然而,不同的研究均指出學生普遍認為文言經典的文字古奧難懂,而且內容距離現代社會太遠。學生文言閱讀能力欠佳,也缺乏學習動機,以致文言教學成效未如理想。
    有見及此,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出版《文言經典與文化教學實踐新探》,共收錄了15 篇各地學者的研究成果,從不同方面探討文言經典的價值以及研究有效的施教方法。本書涵蓋層面廣闊,學者關懷的重點不同,卻各具灼見,對於推動文言經典的研究和教學不無裨益。


    作者簡介

    陳曙光
    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助理教授。研究興趣包括古代文獻、語文教學及評核等。曾發表〈論胡培翬《儀禮正義》之體例及其「以例治禮」方法之運用〉、〈《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所收字形研究〉、〈IBDP文學指南(2019年版)對香港中學文憑試文學課程的啟示〉等論文。

    何志恒
    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助理教授。研究興趣包括中文教學、中華文化及潮流文化、思考教學及價值教育等範疇。著作包括《文化異彩話中華》、《語文錦囊DIY》,論文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China: Changing Concepts, Approaches and Politics in the Changing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Context、《以普及文化促進思考為本的品德自主學習》等。現任香港中國語文教學專業發展學會副會長。

    施仲謀
    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教授。研究範圍以漢語語言學、中文教育及中華文化為主。專著有《廣州音北京音對應手冊》、《朗誦教與學》、《香港中華文化教育》、《中華文化承傳》、《中華經典導讀》、《論語與現代社會》、《詩詞欣賞與品德情意》及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等十多種,分別於內地、臺灣、香港及日本等地出版。曾任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任、香港中文教育學會會長,現任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常務理事。

  • 生命與價值觀教育:視角和實踐

    • 作者: 李子建
    • 出版社:
      中華教育
    • 發行日期: 2022/07

    內容簡介

    本書的結構分為兩大部分:理念篇和議題與實踐篇。理念篇涉及生命教育與價值觀教育、正向及品格教育、健康教育,以及教學策略等內容。議題與實踐篇則關注生命教育、成長課與校本課程、中國文化教育、孔子生活理念、人生意義與生命教育、生命教育與正念/靜觀窗教育、校本課程的經驗,以至同理心研究等。


    作者簡介

    李子建教授
    現任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承傳計劃顧問委員會主席、學術及首席副校長、課程與教學講座教授、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總監、卓越教學發展中心聯席總監、可持續發展教育中心聯席總監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區域教育發展與終身學習教席。李教授的研究範圍包括:課程與教學、環境教育與地理教育,以及學校改進等。他積極推行教育研究及發展計劃,過往取得不少校外撥款。李教授著作甚豐,曾編輯及出版二十餘本書籍、百多份論文及篇章等。李教授於中華書局的「香港教育故事」叢書系列中擔任共同主編,該叢書系列包括:2018年出版的《再做一次幼稚園生:香港幼兒教育今昔》、2019年出版的《校服歲月:圖說香港校服史》及2020年出版的《搖籃地——中西區教育今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