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實踐
測試最新文章8
測試最新文章6
測試最新文章3
共融音樂藝術工作坊
職業訓練局展亮技能發展中心透過「共融音樂藝術工作坊」,連結主流中學生與殘疾學生,促進理解與接納。活動共有12所主流中學、130名學生參與。活動後,97%的主流學生認同他們對殘疾人士的了解有所加深, 96%表示他們會更接納殘疾人士。展亮的殘疾學員在活動過程中與主流學生在溝通與包容創作環境下共同創作、共同成長,共建共融社會。重視「無形」健康 回歸教育根本
全港中小學去年有31宗學生懷疑自殺身亡個案,唯過去5年最多。如何轉危為機,回歸「五育並重」的教育根本,樹立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是香港教育界目前面臨的重要課題。作者提出可以從三個路徑加以探索。讓孩子做個愛家的「慳家王」
宏觀世界,猶太人跟中國人都是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的民族,然而他們的傳統智慧在今天仍是活用其中,猶太人的理財教育也是全球之冠,猶太人對孩子的理財教育確有一套獨特的方法。讓孩子在金錢世界中學會感恩
最近看過一段港聞,內容是一位港媽講述家中故事,她的丈夫早前手部受傷需到醫院縫針,並向公司請數日病假。但港媽指,女兒不但沒有關心父親,更表示:「呢個爸爸好冇用……」養兒防老不如教孩子理財
「養兒防老」是華人傳統的觀念,惟一項調查發現,67%受訪者認為養兒防老觀念已經不合時宜,有四分一家長仍在供養「成年」子女。相反,近40%或以上的70或80後年輕人,其總資產總值卻低於25萬港元,不足以應付往後的日常生活。無怪不少剛出社會工作的年青年人經常問筆者 : 「我們每月的收入都是剛好夠自己生活開支,何來餘錢給父母作家用 ? 我們是否一定要這樣做 ?」窮得只給孩子金錢
據早前報導,本港曾有位小六學生趕搭巴士回校考試,因為八達通已經超出餘額,身上又沒有輔幣,竟然拿出500元鈔票支付2.5元學童車資。大家可能會問:「這孩子為何這麼豪氣?用500元搭一趟巴士難道他沒有感到『肉赤』嗎?」窮家庭與富家庭的教養
今天香港雖然被譽為國際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從聯合國指出香港貧富懸殊問題是全亞洲最嚴重。根據2022年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葉兆輝表示住戶最低及最高入息差距由30年前的大約12倍,升至今年首季逾40倍,基層收入不足以餬口。理財新世代:從消費者到生產者
荷蘭有一個「女王節」,這個節日類似我們的兒童節,但是節日的內容完全不同。在荷蘭,這一天對孩子們來說,是要當一天勞動生產者去賺錢的日子。全國各地隨處可見跳蚤市場,在那兒孩子們是最捧的商家。負笈書院途- 由港大同學會小學步行到書院
港大同學會小學舉行了第一屆由港大同學會小學步行到書院,全體小六生分別完成十五公里或五公里步行,活動有意義嗎?若同學問孩子借錢,父母應該怎麼辦?
最近據香港會計師公會發布《中小學生理財現況調查報告》,以電子問卷訪問1,337名來自23間學校的本地小四至中三學生,結果發現,49.3%受訪學生曾向他人借錢,主要是朋輩之間互相借貸;76.6%人稱曾借貸予別人,當中借給同學或朋友的佔比相當大,情況令人關注。初出茅廬 — 我的教學經歷
本文描述上世紀70年代初為教師的一些經歷,在教育理念指導下,以學生為本,調息課程,發揮潛能;研究群體關係,凝聚全班;深交學生,掌握和解决他們的困擾,在當時極之金字塔的制度下,渡過愉快的教與學生涯。夾公仔勿成癮
三年疫情過去,百業待興,市民再回復平常生活。最近筆者留意到很多消遣性質的店舖因此再度開業,其中一項是夾公仔販賣機,每次看到公仔機內有心儀公仔,腳步自然停下,然後不斷投幣,可惜換來無數次絕情,公仔都從鉗中溜走了,到底哪是玩樂或是賭博?為什麼因為一隻公仔要賠上多倍代價 ?先見汗水,才有薪水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不懂得如何開始教導孩子金錢學問,以為教他們懂得消費就是最重要,但我想不是。因為有三點前設觀念要為孩子首先建立 :1. 世界上沒有免費午餐;2. 先懂錢從何來,才學錢從何去;3. 先建立工作意義,後獲取工作價值父母錢財「大曬冷」,令孩子提早躺平
如果父母一早向孩子透露留給他們了千萬遺產,希望他們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愛,究竟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曾經有銀行針對本港富裕家庭的財富傳承進行調查,發現持有逾百萬元以上流動資產者,平均希望留下1,100萬元遺產予子女,高於子女期望的300萬元。其中逾半受訪者傾向子女間平均分配財產,但有逾一成人會以對子女偏愛及性別而決定分產比例。人生要負的責任跟錢無關
人生中,責任和獨立有密切的關係,自小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判斷、分析,將來便會是個責任感很強的人。但現今大多父母對孩子的日常生活介入太深,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奪去他們的磨練機會,自然長大後就顯得沒有責任感了。一件牛仔褸的理財哲學
今天物質資源豐富,我們新一代衣食無憂,父母過多的供應,已經造成下一代將擁有的變得「理所當然」。作者透過買一件牛仔褸給女兒,引領她思考一個重要理財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