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育實踐
*文章按上版日期排序

教育實踐

  • 3至12歲最關鍵 — 兒童財商教育刻不容緩

    FQ(簡稱財商)是一個人認識金錢和駕馭金錢的能力,是一個人在理財方面的智慧。研究顯示,3至12歲是兒童理財教育的關鍵期,在這個階段,孩子的金錢價值觀和消費尚未形成穩定的習慣。
  • 談班主任從興趣入手提升學生學習動機

    現今科技發展迅速,電子設施及網絡普及,人們比起以前更容易獲取知識,然而學習材料大增,使學生陷入重量不重質的學習困境,倘若成績不理想,學習興趣便會受到打擊,對學習感到厭倦。教導這些因學習壓力而失去興趣的學生,應由自主學習入手,引導他們提升學習動機。
  • 國民教育 創知經驗

    近年,香港社會氣氛持續緊張,年輕人出現了大量對國家的負面情緒,民族感漸見疏離。作為一間愛國學校,我們必須肩負起教育使命,引導學生正確認清自己的國民身份,以身為中國人為傲。
  • STEM教育的機遇與挑戰

    STEM 教育目的在提升科技發展與競爭力,進而影響國家發展。我們需要思考,孩子面對的是個怎樣的未來?只有搞懂這問題,孩子才能在學習過程中清晣自己的路向,知道該掌握哪些知識、技能與態度。
  • 提升國民意識,增進愛國情懷

    我們身處在一個瞬息萬變的世代,全球化的發展使世界各地連成一線。現今世代越趨對立,西方各國對中國、對香港的污衊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這嚴重影響了我們這一代,以及下一代對自己國民身份的認同。因此,學校有責任培養學生對香港、對祖國的認識和增強其歸屬感。
  • 疫情三年復常後的大中小學現象

    失去了三年正常的中學校園生活,對疫情後的大學生造成多大的影響呢?或許,大家認清事實後,年輕人努力自強外,每人都多走一步,每人都多出一分力;在日常生活中,在制度中,去接納,去關心我們身邊的年輕人,是目前來說大家即時可做,及有機會成為及時雨的一步。
  • 青少年在多變年代的掙扎:誰能聽見他們的聲音?

    連串學生自殺事件下,坊間往往歸咎於「學習壓力大」、「不是虎爸虎媽的錯,就是考試制度出了問題」云云。本文作者結合前線教師和社工接觸了解,指出「不難發現學童的壓力來源除了來自學習及考試,亦有不少是源於其他原因」。
  • 別偷走孩子的童年

    在成長歷程中,失敗是不能避免的事,分別只在於多與少、深與淺。從失敗中檢討、學習,以致如何面對挫折,是兒童成長的珍貴經歷。
  • 小小的回饋 學生記在心

    身為班主任,我經常回想和反思自己以前做學生的時候,會被怎樣的班主任所吸引呢?班主任在學生心中佔有一個重要的位置,是學生在學校的「父母」,是學生的模仿對象。
  • AI賦能教師提升互動式教學質量 促進學生全人發展

    「人工智能與課堂教學分析應用系統」助力創新課堂教學評估,挖掘高質量的課堂教學規律,爲教師提供有價值的洞察,協助教師進行個性化的教學內容,支持深層學習和高階思維培養,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及課堂教學水平。
  • 電腦教育

    解決創科人材的治本良方是先擴大創科培育教師的基石,培育香港學生把握創新科技這顆種子,必先有更多的園丁去播種、耕耘及栽種,並延伸至更多的教學研究,以達至科教興國。
  • 將正向教育的信念滲透日常每一細節?

    要將正向教育的信念融入日常每一細節內,首要是擁有共同的價值觀。老師以提高學生幸福感,心理健康為核心價值。學校裡的每一位成員不單純以學術成績評估學生表現,而是欣賞學生的不同能力,積極為學生開拓多元活動。
  • 班主任工作有感

    教育是育人的工程,而班主任正是這項工程的工程師和設計師!每位老師都有成為「優秀」班主任的方法,但「用心」一定是成就優秀的不二法門。感激和感恩我能擔任班主任,陪伴學生一起經歷珍貴的生命成長!
  • 領袖訓練活動及商學課程有助啟發學生領導潛能及培養正向態度

    學生從領袖訓練活動及商學課程提升了什麼?老師們可運用商學課程知識管理各學生組織及培養更多學生領袖。
  • 學生內地考察交流成效的我見

    建立國民身份認同不能單靠書本和講述,親身的感受和觀察至為重要。所以,學生如果能夠回到內地,親身體驗和實地考察,他們對國家的認識和感情才會慢慢提高。
  • 全人教育 - 音樂不可缺 (參賽經驗分享)

    中國——六藝是:禮、樂、射、御,書、數;樂,排行第二!樂是天地的和諧之音,可以陶冶性情⋯⋯西方——德國的哲學家尼采說:沒有音樂,生活是沒有意義的⋯⋯
  • 跟創意教師對談 領略何謂創意教育

    創意教學評審計劃以示例不斷燃點教師教學的熱誠、創意、創新與創造力,為我們的學生提供更優質及多元的學習,最終獲得專家大師的認可,並能廣泛推廣及分享。
  • 學友社第32屆「全港中學生十大新聞選舉」同學展現傳媒素養

    透過計劃一連串的新聞選舉及培訓工作坊,增強中學生閱讀新聞的廣度與深度,提高對香港社會、國家事務及國際局勢的認知,從而增強他們對現代中國的認識,培養反思能力,作出批判。